[转贴]诱食剂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看到这么一篇好文章,贴给大家看看,也许有助于拓宽配饵思路>>>
诱食剂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在水产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诱食剂可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增进水产动物的食欲,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降低饲料系数,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并减轻水质的污染。本文论述了水产动物诱食剂的作用、种类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诱食剂又称引诱剂、食欲增进剂,是一类以水产动物摄食生理为理论基础研制的,能将水产动物吸引到饲料周围并引起其食欲增加,促进饲料摄食过程完成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包括水产动物摄饵引诱物质和摄饵刺激物质。水产动物诱食剂的种类很多,本文主要介绍其作用、种类和应用情况,谨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1 诱食剂的作用
1.1 加快水产动物的摄食速度,减轻水质污染。 添加诱食剂能有效增进水产动物的食欲,从而加快其摄食速度,降低饲料损耗,减轻养殖水体的污染。研究发现,用添加了含硫有机物,如1 mmol/L的DMPT的饲料饲喂鲤鱼,可使鲤鱼的摄食频率提高30%~60%,鲤鱼的饱食时间较空白对照组缩短12~21 min;甜菜碱能提高幼鱼的适应性和成活率,使其摄食时间减少25%~50%;用添加了贻贝粉的饲料饲喂对虾,饱胃时间可由对照组的60 min以上降到20~30 min。
1.2 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提高摄食量。 试验表明,在鳖饲料中分别添加2 mg/L和4 mg/L的苯二氮卓化合物,摄食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3.8%和16%,增重提高26.1%和30%,饲料系数下降9.8%和12%〔1〕。添加贻贝粉(ASL粉)作诱食剂,能使异育银鲫的摄食量比对照组提高22.34%,增重提高33%〔2〕。
1.3 促进水产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降低饲料系数。 许多诱食剂可以促进消化酶的分泌,增强鱼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促进生长,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解涵等(1997)用诱食促生长剂2号饲喂罗氏沼虾,结果提高了消化酶的活性,促进了生理性脱壳,使体长相对增长率提高11.67%,相对增重率提高33.5%,成活率提高10%,饲料系数降低22.69%〔3〕。
1.4 提高水产动物对植物性饲料的利用,广辟饲料资源。 添加诱食剂可使水产动物更好地利用植物性蛋白质,从而减少动物性蛋白的使用量,缓解蛋白质饲料资源的紧缺,提高养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报道,在饲料中添加诱食剂可使鲤鱼饲料中动植物蛋白的比例由1∶3增加到1∶6而不影响鲤鱼的生长效果。
2 水产饲料诱食剂的种类及应用
2.1 氨基酸类诱食剂 L-氨基酸已被认为是引诱鱼类、甲壳类及其他水产动物最有效的化合物之一。研究表明,多种氨基酸对鱼类的嗅觉和味觉都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鱼类的嗅觉、味觉及其趋化性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明显的种间差异,不同氨基酸在分子结构上的差异,是造成鱼类嗅觉和味觉感受器对其敏感性和识别性不同的内在原因,对鱼类有引诱作用的氨基酸多为中性氨基酸。研究表明,在鲤鱼饲料中添加精氨酸、谷氨酸效果最好,添加丙氨酸、蛋氨酸对摄食也有促进作用;在草鱼饲料中添加胱氨酸效果显着,添加精氨酸、丙氨酸、蛋氨酸也有效果。L-脯氨酸在大西洋鲑、鳟鱼的味觉和嗅觉试验中,效果很好。谷氨酸对罗非鱼有较强的诱食作用,L-缬氨酸对加州鲈有较强的引诱作用,但对鲤鱼无引诱作用;含硫氨基酸中,L-蛋氨酸能够刺激褐鳟鱼苗摄食。复合氨基酸对水产动物可起到协同诱食作用。过世东(1996)在饲料中添加复合氨基酸,使白仔鳗的摄食量增加10.8%,生长率提高81.8%〔4〕。
2.2 甜菜碱 甜菜碱是从甜菜加工副产品中提取的甘氨酸甲基内酯,它作为甲基的供体,可部分取代蛋氨酸和胆碱;能够促进脂肪代谢,抑制肝脂肪沉积,缓和应激,调节渗透压;可提高消化酶活性,促进新陈代谢;同时它还具有甜味和鱼虾对之敏感的鲜味,对鱼类和甲壳类动物的嗅觉和味觉均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有很强的诱食效果,可以促进鱼类生长,降低饲料系数。研究表明,在罗非鱼饲料中添加甜菜碱0.1%~0.2%,罗非鱼摄食后其肠道内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着上升;对虾、罗氏沼虾采食含一定量甜菜碱的饲料时,其摄食时间可缩短1/4~1/2(宋强华,1993)〔5〕;虹蹲的增重速度及饲料转化率可提高10%~30%。
2.3 含硫化合物类诱食剂 此类诱食剂主要有DMPT(二甲基-β-丙酸噻亭)、二甲亚砜(DM)和大蒜素等。据报道,DMPT(1 mmol/L)可使鲤、鲫的摄食频率提高0.3~0.6倍;用添加了DMPT(5 mmol/L)的饲料喂养18 d后,试验组真鲷的体重是对照组的2.5倍〔6〕;DMPT可增强金鱼、鲤等的咬食行为,对各种海淡水鱼类和长臂虾的生长、摄食和抗逆性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并能改善养殖品种的肉质,使淡水品种呈现海产风味,从而提高淡水品种的经济价值。大蒜素不仅具有诱食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鱼类的细菌性疾病。曾虹等(1996)报道,在罗非鱼饲料中添加合成大蒜素50 mg/kg,日增重和成活率均提高2%~3%以上,饲料转化率提高11%〔7〕。
2.4 脂肪类诱食剂 研究表明,脂肪酸也有一定的诱食作用。陈昌福等(1989)报道,用水溶性低级脂肪酸对日本鳗鲡等进行味觉刺激,发现鳗鲡有一定的嗅觉反应和强烈的味觉反应,而且随着脂肪酸分子量的增加,诱食作用增强。来源于动植物油脂的磷脂,除能在动物体内提供甘油、脂肪酸、磷酸、胆碱和肌醇等成分外,还可促进饲料中脂类的吸收。此外,磷脂具有强烈的化学诱食作用,并可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对水产动物的摄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刘梅珍等(1992)在饲料中添加2%及5%的脂肪培育团头鲂鱼种,结果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1.10%和8.33%〔8〕。
2.5 小肽类诱食剂 小肽(Peptides)是由二个以上的氨基酸彼此以肽键相互连接的化合物。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些肽类物质可引诱水产动物摄食,促进氨基酸的吸收,提高蛋白质的利用与合成;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力,提高其成活率;促进对矿物质的吸收利用,减少畸形率;提高水产动物的饲料转化率和生产性能,是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剂。李秀琴(2003)在甲鱼饲料中添加肽大素(剂量为350 mg/kg饲料),结果使甲鱼增产0.1156 kg/m2,每平方米增收4.40元,经济效益显着〔9〕。汪碧莲(2001)在鳗鲡饲料中加入2%的小肽制品,结果试验组的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8.6%、13.5%和8.1%〔10〕。冯健等(2004)在南美白对虾饲料中添加2%的虾肽,结果能明显改善植物蛋白的适口性,提高大豆蛋白的消化吸收率,起到与鱼粉相同的养殖效果〔11〕,从而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