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看看,2000多年前的钓鱼钩什么样子?
多年来,自己的收藏。请大家鉴赏。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水密不可分,早期人类择水而居是因为有水的地方能够提供丰富而且稳定的食物来源,鱼作为人类食物的时间很早,与其他的狩猎活动相比,捕鱼的危险性小,付出的劳动量不大,只要掌握一定的工具和技巧,能够有比较大的收获量,并且鱼类味道很鲜美,所以人们愿意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来捕鱼。渔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之一,其时间要早于后期的农具。在距今1.8万年北京周口店文化层出土的遗迹中有网坠、石镖及鱼的上眶骨等,是迄今最早渔业活动的证据。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之中则较为普遍地出现了网坠、鱼标、鱼钩等渔业工具。古代的捕鱼的方法很多,按其结构、功能、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将渔具分为网渔具、钓渔具、杂渔具等。各种渔具的配合使用,构成了古代的渔业生产中对鱼的全方位、立体式的覆盖。在《汉书地理志》:“江南地广……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赢蛤,食物常足。”《汉书五行志》也有:“吴地以船为家,以鱼为食”。以上文献记载说明,古代的渔业活动是相当发达的,可以支撑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需求。钓鱼的发展,按材质变化来分,可以分为无钩钓、直钩钓、骨钩钓、铜钩钓、铁钩钓,一直到今天的钢钩钓、仿生钓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钓鱼材质上也有不同体现。远古时期,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鱼喜欢啄食漂落在水中的树叶、昆虫,于是人们把昆虫系在结实的水草或者藤蔓上,投入水中,趁鱼啄食时猛地拉出,从而将鱼带到岸边。现在许多钓鱼好手,仍可以用这种方法钓到比较凶猛的鱼类。但采用这种方式,鱼容易逃脱,成功率很低。于是人们把小木棍、吃剩下的动物的骨头两头磨尖,中间部位打上孔或者加工成收腰的凹槽,挂上钓铒吸引鱼来捕食,钓鱼效果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人类第一次使用通过加工制作的专门用来钓鱼的工具,专家们把它们命名为鱼卡。慢慢地人们又发现,鸟类在捕鱼时,弯而锋利的爪子和鸟嘴,能够将鱼从水中捞起,鱼也很难挣脱,人们就模仿鸟的爪子和喙来加工鱼钩,从而产生了
弯钩。从鱼卡到鱼钩的转变,是人们钓鱼史上的巨大进步,直到今天,鱼钩的形状都未发生根本的转变。随着人类逐渐进入青铜时代,人口越来越多,对食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捕鱼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青铜制作的鱼钩也出现了,并逐步取代了骨质鱼钩。在偃师二里头文化发现的青铜鱼钩,属于商代早期的物品。此外陕西半坡、山东大汶口、黑龙江新开流等地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也有青铜鱼钩出土。普遍认为,自汉代以后,随着冶铁技术的不断提高,铁制品强度、鎳價格生产成本、加工简易程度上,全面超越了青铜制品,从此铁质鱼钩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按现代鱼钩的各部分名称来划分,可分为钩尖,钩门,钩底,钩柄,钩基等部分。(图1-1)鱼钩各部分名称图鱼钩的大小变化很大,可以按鱼钩的长度来分,日本学者渡边诚在《中国古代的鱼钩》一文中,就把3厘米以下,3-5厘米,5-7厘米,7厘米以上的鱼钩,分别分为小型(图1-2)、中型(图1-3)、大型(图1-4)和超大型(图1-5)。按此分类,如下:(图1-2)小型鱼钩图(图1-3)中型鱼钩图(图1-4)大型鱼钩图(图1-5)超大型鱼钩图不同品种鱼钩之间也有传承和联系,为了方便研究,按照鱼钩钩柄的不同变化,也可以对其分类,有些特征不明显,则随机进行了归类。可以分为三类:I类钩柄与钩身粗细基本一致,或者逐渐变细,我们把它们称作原柄鱼钩;II类鱼钩指钩柄部分有明显的加粗,我们称为粗柄鱼钩;III类钩指的是无钩柄型鱼钩,我们称为无柄鱼钩。I类原柄鱼钩是鱼钩家庭中最为常见的形制,根据钩柄形状的变化可分为扁方型(图1-6)、圆型(图1-7)、扁圆型(图1-8)、半扁圆型(图1-9)四种结构。(图1-6)I类扁方型鱼钩(图1-7)I类圆型鱼钩(图1-8)I类扁圆型鱼钩(图1-9)I类半扁圆型鱼钩一般钩体较细,个头较小的青铜鱼钩,为扁方型和圆型,而个体较大,钩体较粗的鱼钩,一般呈扁圆型,半扁圆型鱼钩仅见一例。造成鱼钩钩体不同形状的原因,是由于不同的鱼钩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而造成的。扁圆型鱼钩钩体上内外侧有明显的对称范线,多数在钩体的下方有作为浇铸口而留下的浇铸痕迹,是采用范铸法加工而成的。这与在山西侯马出土的鱼钩陶范相一致。钩底是鱼钩中鱼后受力最多的地方,浇铸口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些残留的铜液,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此处的强度。范线一般未经过打磨,制范工艺很高,加工精细,有的在钩尖处进行了打磨,形成锋利的钩尖。扁方型鱼钩钩体上,许多有铜液流动时所产生的凹纹,但均未见有明显的范线。多数钩体四边比较平滑,也有些钩体摸上去四棱仍然比较锐利,这也不排除采用其他加工方式加工而成的,如先加工成一张大铜片,裁剪开,然后加工出倒刺,再通过弯钩的工具,弯出鱼钩的形状,个别鱼钩,钩体比较单薄而且细小,棱角分明,可能就是用裁剪后的余料而加工的。圆形鱼钩所占比例不大,钩体上均无明显范线,可能是采用失蜡法加工而成的。在形制类似的鱼钩中有倒刺和不带倒刺二种类型。鱼钩的倒刺出现年代较早,在黑龙江新开流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辽宁上马石遗址所发现的骨质鱼钩中,就有倒刺的出现。多地多处发现,说明在骨质时期,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鱼钩的倒刺技术。所以,是否带有倒刺,是对不同的钓鱼环境,以及每个人的使用习惯而形成的,不是判断青铜鱼钩年代早晚的依据。现代钓鱼者也感受到,是否有倒刺对逃鱼的影响不大,无倒刺钩脱钩迅速,比较适合快速钓取小型鱼类,但若使用活体虫饵则容易因虫饵的蠕动、挣扎而脱落。钩基可分为无钩基和有钩基,多数钩基处铸有突出或者一道、二道甚至3道刻痕,能使鱼钩和鱼线能更紧的连接在一起,说明当时的鱼线非常细,也非常坚韧。钩底的变化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向上内翘,二是钩底平,三是钩底向下,有明显的下拉,钩底的不同变化,也是为了钓取不同的鱼类。II类粗柄鱼钩可细分为复合型(图1-9)和多变型。复合鱼钩,指的是鱼钩用一种或者两种材质,通过二次加工的方式加工而成的鱼钩。根据材料的不同,复合型鱼钩分为铜铜复合、铜铅复合、铅铁复合、铁铁复合。(图1-10)II类复合型鱼钩多变型按钩柄形状可分为扁方型柄(图1-11)、圆椎型柄(图1-12)、后突型柄(图1-13)、叶式型柄(图1-14)。 (图1-11)II类扁方型柄鱼钩(图1-12)II类圆椎型柄鱼钩 (图1-13)II类后突型柄鱼钩(图1-14)II类叶型柄鱼钩制作II类鱼钩增粗钩柄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鱼钩的重量,可以更远更精准地抛向指定的水面。这些鱼钩是鱼钩与鱼坠结合体,具有二方面的作用,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熟练地使用了鱼坠。鱼坠的作用不仅仅是定位,鱼在吞钩之后,在坠的重力作用下,能使钩尖快速勾入鱼唇,通过鱼线的传导,将中鱼信息传递给钓鱼者,如果没有鱼坠,会造成钓钩穿刺无力,给鱼造成更多的脱钩机会。在中国古代,人们有对钓鱼有如此深的了解,是令人惊讶的。II类鱼钩中,复合鱼钩先加工出钩体,再在钩体上铸造钩柄。在两者结合处能发现比较明显的结合点。铜铅复合鱼钩比较多见,余下几种材料的所见不多。在部分复合鱼钩钩柄的部分,还发现铸造的小圆孔,这个孔的用途有两个,一是为了用鱼线系钩后,再把鱼线从孔洞中穿过,防止鱼钩脱落。二是这种钩非常象现在的砣钓,有的背面为扁平状,鱼钩入水后,形成钩尖向上的状态,这样铒料离水底有一定的距离,便于鱼类取食。II类鱼钩钩基的变化较大,复合式鱼钩和后突式鱼钩多数有明显的钩基,在圆椎型和扁方型中有些钩基已经弱化,不能承担作为钩基的系绳作用,应该还有其他的系绳方法。多变鱼钩中所见最多的是圆椎形和扁方形,其余类型较少见。均无明显范线和打磨的痕迹。后突型鱼钩属于并不多见的鱼钩品种,但出现了二枚大小样式完全一致,说明当时在渔业活动比较发达的地方,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加工鱼钩,能够成批量地生产形制成熟的产品。III类是无柄型鱼钩数量较少,是II类鱼钩的简化形制。(图1-13) III类(图1-13)由于II鱼钩加工较为复杂,又比较浪费材料,所以在加工中出现了这样的简化鱼钩。使用时,临时安装钩柄。这样钩柄的形状也可以按照需要做更多的调整。这种鱼钩一般钩体都较大,较重,最重的达100克,多无倒刺,少数标本有倒刺,分内倒刺、外倒刺、内外双倒刺三种。一侧钩体较粗短,有些还有突出的短柄,另一侧则细长,并且多数打磨出锋利的钩尖。因为重量太大,不适合抛投,可能是采用漂流或者系在船上进行的游钓。大量青铜鱼钩的遗存,形状多变,品种丰富,几乎囊括了现代鱼钩的所有雏形,说明我国古代的渔业活动非常发达,古人对钓鱼活动有极深的研究与探索,以逐步适应当时的垂钓环境。有些鱼钩,加工过程是比较复杂和浪费材料的,青铜在古代被称为“吉金”,比较贵重,浪费如此多的材料,来加工消耗性的生产工具,超出了作为渔民所承担的范围,很可能是当时贵族休闲和娱乐的用具。在同时期,中原地区流行的休闲方式为弋射,也有弋射用箭头的大量发现,但这种箭头在水系较发达的南方地区则不多见,可能南方地区湖泊沼泽地较多,并不适合弋射活动,所以人们主要的消闲活动就是钓鱼。为了钓取更大的鱼类,不计成本地生产更先进的钓钩,可能还有垂钓比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