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溪上钓鱼论坛's Archiver

诱食剂的用途

一、什么是水产诱食剂


水产诱食剂是能将鱼类吸引到饵料周围并引起鱼类食欲促进其完成吞食饵料过程的物质。这种物质包括鱼类摄饵引诱物质和摄饵刺激物质。诱食剂鱼类主要是通过化学感受器(嗅觉和味觉)来感受的效应与作用。鱼类嗅觉能接受水体中低来感受的效应与作用。鱼类嗅觉能接受水体中低浓度的化学刺激,有感受气味的能力,能区别化学物质。味觉则仅能感受化学物质的刺激。


二、鱼类摄食化学感受器


  水产动物的摄食化学感受器主要包括嗅觉感受器和味觉感受器。


  1.嗅觉感受器


  鱼类的嗅觉感受器通常是一些嗅觉上皮内陷形成的嗅囊,嗅囊内的嗅觉上皮通过形成褶皱(即初级嗅板),增大表面积,增加其与外界水环境的接触面积,从而强化鱼类的嗅觉功能。初级嗅板数量的多少与鱼类嗅觉灵敏度有关,嗅板数目多则嗅觉上皮的相对面积也大,鱼类的嗅觉也较灵敏。嗅板数量较多的鳗鲡,嗅觉检测的结果也同时证明,欧洲鳗能感受浓度为2×10-6摩尔/升的芷香酮和3.5×10-19摩尔/升的苯乙醇,其嗅觉灵敏度与狗相似,超过人类嗅觉能力的1200倍。因此,不同鱼类嗅觉感受灵敏度不同,其诱食剂的种类和有效浓度也应该有所差异。


  2.味觉感受器


  鱼类的味觉感受器就是味蕾,能感受化学物质的刺激,鱼类味蕾遍布体内外,口、唇、头、体侧、尾、触须与某些变化的鳍条以及舌、咽、鳃腔、食道均有分布,味蕾依靠完善的构造辨别食物的味道。鱼类的味觉较灵敏,根据对岁鱼的研究表明,其味蕾对糖的敏感性阈值是2×10-5摩尔/升,对盐的敏感性阈值是4×10-5摩尔/升,这比人对糖和盐的阈值分别低512倍和184倍。


  鱼类味蕾根据顶端与表皮的距离分为三型,分别为Ⅰ、Ⅱ、Ⅲ型。前两种类型与胆碱能发生神经突触联系,因此兼有化学与机械感觉功能,而Ⅲ型味蕾仅有化学感受功能。在对鳜鱼的研究中发现,仔、稚鳜鱼味蕾以Ⅲ型为主,而成鱼则以Ⅰ型、Ⅱ型味蕾为主,表明化学感受在仔、稚鳜鱼摄食中起主要作用,而成鱼则同时需要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对草鱼味蕾发育的研究也表明,草鱼味蕾的形成时期与消化器官的分化完善以及鱼开口摄食时期是同步的,味蕾的大小随仔鱼日龄的增加而增大,其总数随鱼个体长大而增多。因此,从味蕾类型及分布可以看出,水产诱食剂在鱼类的不同发育阶段应该是有差异的。不同种类的鱼味蕾分布和数量也有较大差别,因而使用诱食物质应该考虑种间差异。


三、鱼类摄食过程


  水产动物摄食过程分3阶段:


  1.起始阶段


  即发觉或意识到食物刺激和存在;


  2.寻找阶段


  即寻找食物位点,并趋向食物,有时猛咬或吞咽;


  3.摄取阶段  


  即摄入食物并判断食物的适口性、可食性等。影响鱼类选择食物的行为,除食物的物理刺激如颗粒大小、形状、光泽、颜色、硬度等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受到食物本身性状信息特征的影响,而水环境中化学信息显得特别重要。在隔光和有流水的特定实验条件下,可以认为只有化学溶出物的信息特点和水流刺激对鱼类的趋向行为起作用,而且在动物完成吞咽动作时,味觉起关键的作用。诱食剂就是根据鱼类的这一特点而起作用的。饲科中添加诱食剂可从颜色、散发的气味及口味等方面给鱼类以刺激,促进鱼类摄食。


四、水产诱食剂研究方法


  1.摄食量法


  把酪蛋白、糊精等多种成分作为基础饲料,加入诱食剂,制成湿饲料,置于带1.5毫米直径针头的注射器内,将饲料连注射器称重,每小时挤出部分饲料到水槽中至试验鱼因饱而停食,记录饱食量。养殖10个月,每3周~4周称重检查试验鱼增重,以每天每100克鱼食用的湿饲料量作为比较诱食活性的指标。


  2.摄食行为学方法


  迷宫法采用一个迷宫式水槽进行试验,试验鱼放在迷宫的一端A室,加入诱食剂的饲料放在另一端B室,一段时间检查B室的试验鱼数目,以集鱼率作指标,进行诱食活性比较,其中集鱼率=(B室试验鱼数/全鱼数)×100。


  触球法将试验诱食剂注入小球中,记录试验鱼的碰撞次数。将诱食剂浓度与触球次数进行回归分析,求出一定时间内碰撞一定次数所需的浓度。也可用鱼咬饵频数比(即鱼咬试验组小球次数与咬对照组小球饵料次数之比)来衡量诱食效果。


  还可以使用水槽研究鱼类的摄食行为,水槽可以是任意形状的,随机确定其中一处为试验点,投放诱食剂,并以该点为中心,确定有效区范围。试验时,将试验鱼放入水槽,在规定时间段内,记录试验鱼进入并停留于有效区的总尾数,与对照组相比,确定诱食剂的诱食活性。


  对甲壳动物诱食活性的研究,还有人采用将虾蟹摄食过程分为四个不同时相以衡量诱食效果的方法。触角抽动,第一触角垂直偏转近触及触角中央。当某物使触角每秒抽动1次以上时视为具有刺激作用,此时谓之寻觅食物源;足刺探,步足指节在基质上耙索,或指节上升至近乎触及基质的位置;触角揩擦,第一触角垂直向下偏转,两触角同时帧及第三颚足;移动,身体向侧面或前面移动的距离为壳长的1/2之上。


  可利用第二步足上的螯弯向口器或颚足的频率作为衡量某物作为摄食化学感受物活性高低的指标。


  3.电生理法


  电生理法是通过记录嗅觉神经和味觉神经受刺激后产生的电脉冲数量来衡量诱食物质活性的方法。其中包括记录嗅觉或味觉上皮表面的神经活动、记录嗅粘膜的水下嗅电图、记录嗅球的脑电图等几种方法。


存档区 钓友俱乐部 野钓传统钓 路亚 台钓竞技钓 海钓 渔具
碧溪上钓鱼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