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哥: 读解鱼情
如果想正确解读鱼情,首先须从饵料大小谈起。关于传统“钓大鱼用大饵,钓小鱼用小饵”的说法,乍看似乎是一般常识,但实际上是否如此,则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饵料大小的影响,如单从鱼方便吸食的角度来考量,是简化了一些,因为正常的饵料,在水中绝不会硬到无法溶解,小鱼也多得是吸食机会。与其说这句话的本意,是指饵大小会影响上鱼大小,倒不如说是饵团中的钩子大小及饵团轻重等因素,有过滤目标鱼的作用,来得恰当些。像有人习惯看大力丸(大丸的颗粒饵)上上下下的标讯,有人喜抢抓小颗饵的快速鱼讯,那是否大力丸都钓大鱼、小颗饵只钓小鱼呢?当然不是了,只要钩子大小合适,二者皆可钓上大小不同的鱼来。
其实饵料大小、软硬轻重,真正会影响到的是“钓组的残存力”,饵小者相对会使“残存变高”,饵大者相对会使“残存降低”。例如有经验的老手,遇到连续放空枪或根本无鱼讯时,会优先改用小饵试钓,借加大残存来减少假鱼讯与放大正确鱼讯;遇鱼讯轻点却不肯真吸食的刁滑鱼时,会试着搓大饵团或增加密度比重,借降低残存来减少鱼的戒心。这二种都是采用最快速的方法,来微调钓组的残存力,以测出鱼嘴的拉力值,达到准确上鱼的目的。套用传统的说法:小颗饵有“调灵”的效果,大颗饵有“调钝”的作用;此时的饵料,已被当成微调的工具了。
换句话说,当发现改用小颗饵后,比较容易上鱼时,那表示原先钓组的残存力调得太小了,低于鱼嘴的拉力值,会发生鱼游过带动水流或轻吸尚未入口,钓组即移动的现象,造成习惯钓快者误判而扬竿。此时,可试着采取拉低钓目、减铅、或缩短子线、拉开钩距、活动“铅”座等方式,来增加残存以应对。反过来说,当改用大颗饵后,感觉比较容易上鱼时,那表示原先钓组的残存力调得太大了,远大于鱼嘴愿意拉饵的力道,让鱼儿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藉重饵压低残存,才顿得下去。此时可试着推高钓目、加铅、拉长子线、活动“标”座(0.5cm以内)、缩短钩距(但钩距过小或平行时,反而无鱼讯)等方式,以减少残存的方式来调整,应可再度抓住鱼嘴的。以上就是所谓“依鱼情调钓”具体而细微的方式,方法很多,也不限单一选择,可视实际需要,弹性复选运用之。不过,要请大家记住一点,如果改变饵团大小即已收效,还再花时间去修减铅片的话,那在实务上并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前面的各种钓况推演,只是方便讲解给大家明了而已,至于如何灵活运用,则存乎一心了。
很多人遇空竿时,会习惯性地将“钓目”推高,而不去了解真正的问题所在,这只是借延缓鱼讯反应时间来换取中鱼率而已,却往往会因“钓目”过高、残存过小,而漏失了许多细小的鱼讯,减少上鱼的机率,其中的得与失,就要好好拿捏了。正确的做法,是要把钓组的残存力,调到与当时“对象鱼”鱼嘴的拉力值一样,反应出来的讯号才会最准确、最漂亮,即所谓“有力的一顿”是也。
但鱼嘴的拉力值并非长时间不变的,刚下竿时的粗鲁吃相,钓到一段时间后,可能不复见了,所以这个平衡点是会动态变化的。我们要时时根据标讯的反应,来感觉出鱼嘴的改变,再配合调整残存,才算真正做到了“依鱼情调标”的水准。原则上,在鱼嘴可接受的范围内,尽量把“调目”拉高,所反应出来的鱼讯,顿点会较清晰易读,空竿率也较低。
众所周知,不同的鱼种,即使在同一池子、同一时间,表现出来的鱼嘴拉力,必然是不相同的。例如,在一个综合池或野塘,比邻而坐的二位钓者,用相同的饵料、钓组垂钓时,常会发生一个老上鲫鱼、一个老钓罗非的情形,这种情况相信很多钓友都曾遇到或看过。难道是鱼儿会自动选边站吗?当然不是,说穿了,乃是二人所调出的钓组残存力不同,各自暗合了不同鱼种的需求而已。相同道理,如果比邻而坐的二人,发生一人猛上鱼,一人老不中鱼的情形,不中鱼者若能朝此方向去思索,必有所解。
又譬如,拿鲫鱼标去钓罗非,讯号往往只轻点而无脆顿点,相反地,拿罗非专用标去钓鲫鱼,鱼讯的活泼度反而降低许多,难道浮标会有问题吗?相信这也是许多钓友心中的疑惑之一。追根究底,乃是因为鲫鱼的残存偏爱较高,所以正常的鲫鱼标出厂时,重心设定会偏高些,因此鱼讯表现会较活泼。而罗非鱼对残存力非常敏感,所以好的罗非标出厂时,重心设定值必会偏低些,鱼讯反应较沉稳所致。用了不适合的浮标来钓鱼,如回锅罗非鱼对重心偏高的鲫鱼标戒心会较大,属天性使然,鱼讯不顺畅亦属必然。了解此理后,则明白想“一标钓天下”者,会有其局限性。
又例如,大家碰到小白条抢食时,常感觉束手无策,认为只有换钓点或用诱饵调虎离山,才是解决方法。其实,小白条对残存的感应很灵敏,并不输土鲫或罗非。而其适合的残存区间,与土鲫较有重叠性,所以垂钓土鲫时,常会感觉小白条如影随形般跟来。碰到这种情形,若能找到二者的残存区间差异,试着调到一个土鲫可接受而小白条稍不感兴趣的范围,钓况必会好很多。
“鱼嘴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针对多变与捉摸不定的鱼情,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工具、钓法,配合(或提高)鱼嘴的拉力值,紧抓住鱼口不放,才是钓鱼真功夫所在。
谈完饵料大小,再谈一个对钓况好坏影响非常大,却一直易被大家所忽略的问题,那就是饵料化度与残存力之间的“动态”关系。我们谈残存力,要从整体钓组的平衡观点来看,会比较全面性,因为钩、饵、铅坠、线、太空豆、浮标与标座等,都是影响钓组平衡的作用力之一,若只认为铅片才是调校变量的话,可能会失之单纯。尤其是入水后即开始融化的饵料,更会不停地“动态”改变钓组残存力,直到饵料化完或鱼吸完饵料后才会停止,是影响鱼就饵意愿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何有经验的钓者,非常在意饵料化度控制,原因在此。
随着饵料的融化,残存力是逐渐增加的,所以我们也可以透过饵下沉过程中“鱼吸食的时段”,来粗略判断鱼对残存力的偏好程度。例如,饵料刚到底时,鱼讯顿点就很明显,愈到后面反而只剩“轻点”的鱼讯,碰此情形,很可能是原先的“调目”过高、残存过大,饵化后的残存值更高到难被鱼接受的程度所致。此时,可试着微降些残存力(如前述之加铅等方式),看看是否有改善,如有改善,则表示抓到鱼嘴了。再如,若饵料到底后要等一段时间,才会有鱼讯或较漂亮的顿点出来,排除鱼没靠近或鱼稀少的可能性,则可能是原先的“调目”过低、残存过小,鱼饵重量已由池底承受,或可能一半已陷入烂泥底,加上鱼吸食的意愿及力道不强,子线弯曲幅度过大等,导致初时无法正确反应出鱼讯来,直到饵料化掉一些、残存稍加大,鱼饵变轻上浮些,才方便鱼儿吸食。此情形下,可试着增加些残存力来改善(如前述之减铅等方式),果真如此,鱼讯出现的时间必会提前些,自会增加上鱼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