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浮标的调整
浮标的调整
一、 基础的调4钓2调标法
这条理论的基础是以单饵重压沉2目标尖,双饵压沉4目为依据,空钩半水调整浮标露出4目,带双饵延长水线到底,使浮标露出2目,这时水底平衡掉2目饵重,浮标的浮力承担2目的饵重,钓组接近于一种不灵不钝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要想增加灵敏度,可以减铅皮增加调目,也可以下推浮标减少钓目;要想降低灵敏度,可以加铅减小调目,也可以上推浮标增加钓目,因此有了“调灵钓灵”、“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钝钓钝”等变化以应对不同的鱼情。但现在的浮标和鱼饵都发生了变化,一粒比重大的搓饵有可能会压下3、4目甚至更多的硬尾标尖,而两粒小比重的拉饵有可能只压下半目的软尾标尖,如果固守调4钓2的理论,前一种情况有可能使双钩饵都已经卧底,而后一种情况则会使双钩饵都不到底。因此,调4钓2就限制了钓组的调钓空间,显然不符合实际的需要。但是,调4钓2理论起码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调整浮标的目的是控制钩饵在水下的状态以适应鱼情;最初确定的基础点应该是接近于不灵不钝的状态,然后依鱼情进行灵钝修正;确定调钓的目数必须考虑钩饵重量这一因素。从这一角度讲,调4钓2理论的贡献是不容否定的!
二、悬坠钓流行的几种调标法
双钩双饵调标法。基本操作是半水情况下按照实际垂钓饵的大小在钩上搓双饵,通过增减铅皮将浮标调成平水或露出几目(一般在2目以内),这时去掉双钩上的钓饵,浮标显示的目数就是你设定的调目。然后重新挂双饵延长水线找底,当浮标露出的目数超过半水双饵状态的目数1目以上时,说明下钩已经到底,此时你可以反复进行带饵一点点下推浮标缩短水线这一操作,使露出水面的浮标目数同半水带双饵时的目数正好相等,这时就可以使下钩处于轻触底状态(找好底后可以用浮标座下面第二粒太空豆进行定位),理论上这时是底钓最灵敏的极限状态,水下的任何动作浮标都会做出反应,但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并不大。找到了最灵敏时的钓目和准确的底,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对浮标进行进一步调整,使钩饵及子线的状态适应不同的鱼情。这种调标法的优点是变换钓棚时不需要再调整浮标,只要将饵的重量减轻(比如搓小饵或改拉饵),你就可以随便调整深度钓浮;再就是饵料的损失量可以通过浮标的上升目数清楚地反应出来。缺点是对钓手的搓饵功夫要求很高,饵的大小必须一致,钓点水底必须平整,饵从半水下落到底的损失量必须考虑,不然很容易造成找底不准。
双钩单饵调标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操作同双饵调标基本相同,区别就是双饵换成单饵,即钩挂单饵在半水状态下调成平水或露出1、2目,去掉饵料后浮标露出水面的目数就是调目。下钩挂饵找底时,上推浮标调整水线使浮标露出的目数稍大于半水单饵状态浮标的目数,然后再反复多次进行带饵下拉浮标找底,使浮标目数同半水单饵目数相同,这时找到的底可以保证下钩饵轻触底,但当我们双钩都上饵垂钓时,由于钓组中又加进了一粒饵重,浮标目数还会有所下降,因此,在实际垂钓时如果我们不再调整浮标,钓组并不是处于灵敏的极限状态,因为有一粒饵重是被池底所承担,但我们仍然可以以此为基点,根据情况对浮标做进一步的灵钝调整。而如果我们利用上钩挂饵找底,当调整浮标目数大于半水单饵目数时,这时如果带双饵垂钓,至少可以保证下钩完全落底,但上钩带饵找底的方法不如下钩带饵找底法精确。
双钩无饵调标法。根据当时的鱼情需要,半水无饵情况下通过增减铅皮确定一个调目(调目的大小应该以当天选择的钩饵重量为参考值),然后下钩挂单饵或相当于单饵重的橡皮泥上推浮标延长水线找底,使浮标露出的目数稍微大于半水调目,此时下钩饵已经到底,再反复进行下钩带饵缩短水线进行微调,直到浮标显示的目数等于半水时的调目,这时上双饵垂钓可以保证至少一个钩饵完全落底(不是轻触底)。这种调标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确定调目时不受饵重差异的影响,调目准确,缺点是在开始设定调目时对钓手的经验要求很高,钓手应该大体清楚自己所用的钩、饵重量,并且能够根据当时的鱼情判断设定调目的数量,不然如果盲目确定调目的话,很可能出现设定的调目不是过高就是过低。需要注意的是,调标所指的半水应尽可能接近水底,这样调整的浮标才比较准确。因为半水调标如果离水底距离太远,一种情况是随着垂钓时水线的延长,延长部分的水线重量会使水面下钓组的重量发生变化,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带饵调标,考虑到饵的雾化损失,半水的饵重同钩饵到底的饵重有较大的差距,这两种原因都会使开始在半水设定的调目同实际垂钓时的调目不一致。
三、理论上的灵敏与迟钝
长期以来,对于是调目高灵还是调目低灵,钓目高灵还是钓目底灵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种争论经常使初学钓鱼的朋友越想越糊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数人并没有正确理解调整浮标的目的。在上面我们说过,调整浮标有降低鱼的吞饵障碍和使浮标获得清晰信号以及减少空竿率这三个目的,其实这三条中最关键的一条是调标要有利于鱼吞饵入口,如果浮标的调整不利于钩饵进入鱼嘴(比如浮标的上浮力太大或上浮力太小),即使浮标出现的动作再清晰也钓不上鱼,更谈不上有稳定的中鱼率。降低鱼的吞饵障碍的方法一是通过浮标的上浮力尽量多平衡掉一些钩饵的重量,以减低由于鱼吃口轻而吸不动钩饵的几率;二是浮标的上浮力也不能过大,当鱼吞饵扯动线组运动时,应避免浮标过大的上浮力对钩饵向鱼嘴内的运动形成明显的反向拉力。
首先,让我们弄清应该如何通过调整浮标改变钩饵重量进而达到有利于鱼吞饵的目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如何通过不同的调钓目数使浮标的上浮力发生改变,从而有效的利用上浮力平衡一部分钩饵的重量,让钩饵以适宜的状态去适应鱼的吞饵需要。为了清楚的解释这一问题,我引入一个概念———调钓差,也就是调目数减去钓目数的差值。这个差值的最大值等于双饵所压下的目数。在调钓差处于最大值时底钓,钩饵的状态是上钩饵离底下钩饵轻触底,线组的所有重量都由浮力承担,这时的钓组状态是理论上的最灵敏状态。在线组同饵料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降低调目或增加钓目的方法逐渐减小调钓差值,钩饵的重量从由浮力承担逐渐向由水底承担过渡,也就是说钩饵对水底的压力逐渐增加,当调钓差值等于零,说明调目同钓目相同,相当于饵的重量全部由水底承担,钓组中的其他重量由浮力承担,下钩落底上钩离底。调钓差值由最大值过渡到0的过程,也是钓组由最灵敏状态向接近不灵不钝状态的过渡过程。继续减小调目或增加钓目,使钓目大于调目,调钓差值会变为负数,钩子的重量也开始从由浮力承担向由水底承担过渡,长子线的弯曲程度增加,当这个差值的绝对值相当于双钩重量对应的目数时,双钩以及双饵的重量全部由水底承担,上钩饵卧底,下钩饵直立落底,这时长子线弯曲,短子线仍然直立,钓组的状态比较迟钝。在此状态下如果再继续减小调目或增大钓目,双钩饵都卧底,双子线都开始弯曲,直至铅坠落底,这种状态非常迟钝,除了底坠跑铅钓法外,一般情况下很少采用这种调钓方法。举例说明:假设双饵重相当于4目,双钩相当于2目,如果我们一开始将调目设定为调6目,调6钓2时调钓差值最大(双饵4目的重量都由浮力承担),钓组理论上是底钓最灵敏的状态。减小调目变成调2钓2或者增加钓目变成调6钓6,双饵重量都会从由浮力承担过渡到由水底承担,钓组由最灵敏状态过渡到接近不灵不钝。继续减小调目调平水钓2目或增大钓目变成调6钓8,调钓差变成负2,双钩重量也全部由池底承担,这时双钩饵都落底,钓组处于比较迟钝的状态,此时长子线弯曲短子线仍可以保持直立。如果继续减小调目或增大钓目,双子线都开始弯曲,直到铅坠完全落底,此时钓组处于超迟钝状态。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饵的总重量决定调钓差的最大值的大小,在保证短子线不弯曲时,钩的总重量决定调钓差的最小值(也就是最大负值)的大小,实际垂钓时,确定多大的调钓差值必须将饵重、钩重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在不更换钩饵的情况下,不同的调钓差值实际上反应了钩饵同子线在水下的不同状态,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调钓差值来达到平衡钩饵重量和改变子线状态的目的。比如,由于温度或气压等原因造成鱼的吃口很轻时,如果我们使用的钩饵重量比较大,浮标的调目设定过低或钓目设定过高造成调钓差值过小,会使双钩饵都落底,这时,轻口鱼的吸力不足以将钩饵吸进嘴中,浮标会呈现有气无力的小动作,严重时甚至连动作都没有,如果正巧水下浆层厚,钩饵还有可能陷进浆层使鱼找不到饵,也就更无法将鱼钓上来,因此,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通过调整调目和钓目的相互关系使调钓差适当增大,从而利用浮力多平衡掉一部分钩饵的重量,使钩饵在水下呈现较灵敏的状态以适应鱼的吞饵力度;相反,如果窝点内鱼聚的很多也很活跃,我们将调目设得很高钓目设得很低使调钓差值很大,鱼的游动带动水流就可以使浮标出现很多信号造成假口,但这种浮标动作并不是鱼已经吞钩入口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适当减小调钓差,使浮标的反应稍迟钝,浮标的信号才会更真实。调钓差的大小实际上反应了钓组的灵敏度,减小调钓差(即减小调目或增大钓目),钓组趋向迟钝,增大调钓差(增大调目或减小钓目),钓组趋向灵敏。